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,侯王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」
——道德经 三十五章
与诸多地分以来重建的百家学派不同,道门始终自傲于老庄之术的千年传承。
道德经七十二章,四千五百言历代不绝。焚书坑儒的炬火从未殃及道门,他们看守着抱一观的万千藏书,以清虚无为之法遁世于秦朝治下的千年。虽有文献称,在秦二世皇帝的燔典百家中,道家赫然在列;然而即使帝国的通天手段,也从未将道门网罗其中。
除秦帝国的骊山六库外,抱一观无疑是史载规模最大的藏书之地;而若论藏本之孤,则无能比之者。这座举世无匹的知识中枢馆藏凡九亿字,不止列有道门历代修士的研究著作;更网罗了诸多或被帝国查禁,或于历史中散佚的百家孤本。馆藏的无数列国文物与机关秘传,更是流出任一都足以震动六州。其规模接近整座地底大城,天下学者无不倾心。
对每名道家弟子来说,抱一观不仅是学术的首善之城;更是道门的核心所在,自己此生的归宿。为保证抱一观的隐秘性,道家以无数早已失传的机关秘法,将整座抱一峰层层保护。据称,抱一观「处处皆在,处处无存」;游离有无之间,荡乎希夷之境。除受大宗师选中者外,无人能穿过千阶山路,窥见抱一观的门扉。
这种绝对的隐蔽性,在地分为六后一度使得道门传承近乎断绝。
动乱时期结束后,道家弟子们绝望地发现,来自抱一观的所有通讯均告断绝。「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」;而术崩技坏的当下,无人能从这片恍惚中觅得抱一观的所在。老庄之术的追随者们,发起了长达数十年的探索苦旅。在六州大地几乎每处,都有抱一观的目击记录;然而每一次不懈追寻,都被证明是徒劳无功。
典籍散佚,弟子离心。处于崩溃边缘的道家,规模较巅峰时期百不存一。直到第五十三任掌门的上任——「方咎留」,二百年后的道家依然铭记这个名字。不泥于古,不惑于今;方咎留主张在第二春秋的乱世中,以「无为而无不为」之学教化民众;对抱一观的探寻则居于次席。
十二年后,墨家向道家伸出了手。方咎留的引领下,彼时道门已恢复元气,在燕地发展蓬勃,成为墨家也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。在关于抱一观的新线索现世时,墨家巨子相里原许诺为这次探索提供机关术支持——以准许借阅其中典籍为代价。力排众议后,方咎留应允了这次交易。道门典籍佚失严重,他急需抱一观中的原典与研究指引方向。
而他们成功了。在墨家的逆枢衍锈阵下,抱一峰被稳定在了北宁一带。当方咎留走过山门,推开百年未启的尘扉时;无论墨家还是道家,没有人想到,这一刻会成为道门分裂的起始。方咎留在入观后就此失踪,前去寻找他的教中高层们,也从此杳无音信。直到三旬后,冲天火光从观中燃起,将阁中九成藏书付之一炬时,才有人目击掌门一行在火光中背着数箧书籍,离开抱一峰的背影。这场浩劫给道家遗下的伤痛至今未被抚平,史称「咎留之焚」。
无人知晓抱一观中的何种内容使掌门陷入疯狂,但不出一载,方咎留一行在东秦以「庄派道家」的身份重新行走世间。与之一起出世的,还有数十颗百家列国失踪高层的首级,名家与法家的前代掌门赫然在列。他们以斩杀圣人,毁绝工巧为己任;以暴力和刺杀摧毁学堂与工厂。而方咎留本人,则自称为「大宗师」。道家余人心灰意冷,封存了抱一观的废墟,将其中禁忌的知识永久锁锢,禁止任何人染指。道家的毁约使相里原大为不满,派出非攻军对其大张挞伐。
六军压境,无奈之下,道家众人只得投靠新生的燕国革命政府——亦即今日的合众燕王国。新得幽州的革命党人,正需无为之术为国家调养生息,二者一拍即合。如是数载,道家在燕国信众日增,然而其高层空虚却给了本地财阀集团——燕国企业联盟可乘之机。经由资本与宣传机器的授意,消极无为的哲学传遍燕国上下,联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架空了整个政府。今日仍坐拥燕国半壁江山的三联集团,其前身就此建立。
时至今日,道家依然陷于老庄两派的分裂中。庄派道家持续着无休止的远征,在六州各地贯彻其「圣人不死,大盗不止」的信条。他们行踪诡秘,功法奇谲;死于庄派刀下的各方高层逾百人之众,平民则更不计其数。无人知晓他们的信众从何而来,列国军队与百家诸子多次加以征伐,但从未斩草除根。
在幽州东部的三联集团控制区内,老派道家仍是燕国的官方哲学。然而「无为而无不为,使民自化」的信条,却在企业操纵下只余「无为而治」;和燕王室及政府一起,雕琢成精致的资本傀儡。道门中人大半在玄谈中消磨时光,也有颇多道家弟子加入集团旗下。其有无相化,希夷通寂的独门机关也为企业所用。
咎留之焚后,抱一观的尘土再未被清扫。百年以来,每名违反禁令闯入抱一观的弟子,无一例外地发狂或失踪——除却现任掌门黄始玄外。这位整日耽缅酒色的掌门人对自己的见闻从来缄口不言,但他出入燕王宫愈加频繁的记录;或许暗示着他一身酒气下,某些不为人知的盘算。无论如何,人们能肯定的唯有一点:
道德经四千五百言永世流传。